机械设备租赁是一种新的产业形式。它的出现一方面是随着市场经济格局的确立,多样性、高含量、综合性强的行业逐步成为社会的主要产业之一;另一方面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营造更多商机的同时,跨地域、跨行业,遵循着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使一定范围内部分设备的闲置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刺激了设备租赁业蓬勃发展。机械设备租赁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设备资本经营模式的改革。
西部地区属于落后省份,但在如火如荼的西部大开发浪潮下,在国家、省、市、行业领导的重视下,通过近十年的创业和发展,建筑机械租赁业已逐步成熟起来。但由于地域、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建筑机械租赁业在规模和管理水平仍较发达省市相差甚远,各企业均处于无序经营状态。据近期的调查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内因: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问题一:管理手段落后,经营思想陈旧。由于在该地区较多大型的设备租赁企业仍属于国营、集体性质或是由此派生的其他附属形式,因此"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国营老大"的思想可谓根深蒂固。加之近几年由于西部地区的城区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工程量盈足,而作为施工部门的专业配套单位,自然是"衣食无忧"。正是如此,导致这类企业缺乏一种拼搏精神和居安思危的意识,管理模式相对落后,不注重对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提炼,没有一套较为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较为成熟的经营轮廓,缺乏风险意识和人才储备,自身免疫力差。
问题二:现场管理不到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监控方法。众所周知,安全如同企业的生命。国务院于今年上半年颁布了《安全生产法》,健全了法制体系。建筑机械租赁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安全绝不能当儿戏。然而有些企业的管理者不愿在现场管理和人员素质上下功夫,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使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同时,内部机制不重视对设备的维修保养、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现场检查监控。操作不规范,责任不落实,安全、质检部门更是形同虚设。结果是导致事故频发,重大伤亡事故层出不穷。
问题三:配套服务跟不上、缺乏品牌意识。服务正作为当前新一轮产业结构波的主导,在一个供过于求的时代,新一轮竞争的特点是形成市场区域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个性化、形式多样化。现在的建机租赁已不单纯是设备的租出,还包括人、管理等配套服务的内容。"上帝是服务出来的,利润是服务出来的,企业形象也是服务出来的"。服务态度差、工作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不高、设备性能不达标等种种表现不但会直接影响到客户和企业的自身利益,对潜在客户群体和经营市场的形成、企业形象的塑造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有百害而无一益。
外因: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问题一:缺少健全的行业监督手段和管理办法。目前有关政府部门对租赁业缺乏重视,扶持、优惠政策较少,同时对市场的监管措施不利。市场管理不规范、宏观调控力度不够。西部租赁市场的职权部门较多,归口不一,管理权限交叉,出现真空区域,制约了市场的有效运行和企业的正常发展。
问题二:部分施工企业观念仍未转变,缺乏长效计划和资本运营手段。宁愿在工程开工时挪动大笔资金投入购买设备,也不愿去租,"小而全、大而全、不求人"的思想普遍存在。不注重设备的经济管理和投资回报,缺乏长效计划,因而也就不能获得较大的产值和利润。比如说租一台塔式起重机直接用于施工,它的优势在于:首先简化建筑承包商管理层,无需专人负责设备的经营、管理事务;其次无需照管设备的操作和维修人员;此外无需承担设备及人员的高额风险和财务风险;还有无需承担设备闲置后的管理、开支,减少设备资金占用,避免设备折旧风险,保持资产流动性和生产设备的先进性,而且可以使租金进入成本。
问题三:行业管理目前处于失控、无序状态,导致行业间恶意压价、排挤。目前没有一套有关租赁业的法律法规和切实可行的建机租赁市场准入标准,因此部分分散的个体业主依靠非正规渠道和非正常途径,大量涌入租赁市场,由于缺少全方位的管理和必要的安全保障,安全隐患极大,行业行为恶劣。但其投入资本少,运营成本低,导致租赁价格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租赁台班费,甚至市场通用价。同时租赁合同随意性大,易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和恶意约定行为,严重影响到正规租赁企业的生产经营。
有关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当前,作为工程机械租赁企业惟有苦练内功,加大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力度,提高经营管理理念和手段,转变观念,改善经营机制,建立"成功的品牌+满意的服务=持续发展的市场"经营模式。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