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热门搜索: 起重机 | 挖掘机 | 装载机 | 泵机 | 压路机
星邦智能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山工机械
改革开放25年江苏省连云港经济主要发展成就综述
www.6300.net   2009-10-16  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导读:  [按]今年8月22日,是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百年诞辰。为此,本文拟从统计的角度,运用定量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连云港市改革开放2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一简要分析,以示纪念,也仅供有关领导及 ...

  [按]今年8月22日,是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百年诞辰。为此,本文拟从统计的角度,运用定量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连云港市改革开放2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一简要分析,以示纪念,也仅供有关领导及有关部门研究参考。

  改革以来,特别是1984年连云港市被列为祖国沿海第一批进一步对外开放城市至今,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各项经济领域普遍实现了创记录的飞跃,尤其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端桥头堡,连云港市巨大的发展变化已日益为国内外所关注。从主要统计指标纵向对比来看,改革开放25年来,特别是对外开放20年来,确实是连云港市经济发展最旺盛、实力增长最快、社会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揭开了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1、从经济规模上看,全市生产总值,即GDP从1979年的11.49亿元达到2003年的351亿元以上,累计新增加的经济总量已相当于在原有基础上再造了近30个连云港市。

  据统计,到2003年,连云港市生产总值已达351.13亿元,与1979年和1984年比分别净增加339.64亿元和327.51亿元,相当于1979年的30.6倍,相当于1984年的14.9倍。其中市区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4.17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55.44亿元,相当于1979年的37.3倍,相当于1984年的19.7倍。也就是说,从经济领域看,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里,每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原有基础上新打造出一个连云港市。

  2、从综合实力上看,全市国民财产已经突破1500亿元,地方财力明显增强,为连云港市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快连云港市经济建设步伐,连云港市注重加大投入。1980―2003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1231.61亿元,相当于建国至1979年30年累计投资的150.6倍;其中1994―2003年的10年间累计投资为1093.27亿元,占改革开放以来投资的比重达88.8%。自1999年开始,连云港市每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均在100亿元以上,2003年更是突破200亿元,达212.39亿元,相当于1949―1994年近45年累计投资的1.2倍。

  随着投入的逐步加大,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据初步统计,到2003年,全市国民财产已突破1500亿元,其中固定财产接近1200亿元,相当于1979年的31倍,相当于1984年的25.7倍;200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34.13亿元,相当于1979年的19.1倍,相当于1984年的16.2倍,相当于1952―1987年总和的1.1倍;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2003年,全市人均GDP达7536元,相当于1979年的21.5倍,相当于1984年的11.2倍。

  3、从发展速度上看,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呈现明显的稳步增长势头,主要综合经济指标普遍提前翻番。

  改革开放以来,受全国经济建设大气候影响,连云港市经济发展虽带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总体来看,仍呈现明显稳健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发展速度已经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1979―2003年间,连云港市GDP年均增长达10.5%,其中1992―2003年间平均增长则达12.4%;从人均GDP看,1979―2003年年均增长为8.9%,平均翻了4.3番,其中1992―2003年平均每年增长11.2%;从工业总产值看,1979―2003年年均增长为16.5%,其中1984―2003年间平均增长为17.3%,1992―2003年间平均增长达18.6%;从财政收入看,改革近25年来,全市财政收入增长年均达到13.1%,其中1984―2003年间平均增长达15.8%,1992―2003年间平均增长则达到20.2%。

  4、从产业结构上看,连云港市第一产业基础较好,第二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国民经济内部主要比例关系趋于协调发展。

  (1)从劳动力构成上看,到2003年末,连云港市现有各类从业人员达209.19万人,其中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50.6%、22.5%和26.9%,与1979年比,第一产业比重回落27.8个百分点,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2.9个和14.9个百分点;与1984年比,第一产业比重回落22.8个百分点,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8.4个和14.4个百分点。据此计算,也就是说,改革开放25年来,连云港市第一产业有近60万从业人员得到转移。到2003年末,全市从事工业生产人员已达26.65万人,与1979年和1984年比,分别增长1.2倍和44.4%。

  (2)从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分析,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至1989年的10余年间,连云港市经济结构始终为“一、二、三”格局,直到1996年,连云港市国民经济以“农”为主的结构方开始转变,经济结构开始呈现“二、一、三”格局,到1999年,则明显呈现“二、三、一”格局。到2003年,连云港市三次产业结构百分比为23.6:42.2:34.2,其中第二产业分别较第三和第一产业高出8.0和18.6个百分点。

  (3)从三大产业内部来看,连云港市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趋于协调发展。在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水平较高,水产养殖相对发达,多种经营发展较快。据统计,1979年,连云港市粮食总产量为137.21万吨,到1984年则达到207.33万吨,自此之后的20年间,连云港市粮食产量始终稳定在200万吨以上,其中最高的1999年达到280.98万吨,到2003年仍达203.47万吨。从人均粮食产量看,到2003年,连云港市仍达到437公斤,在全省各市中仍位居首位,在全国城市比较中也是位居前列。目前,连云港市农业生产规模化及产业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已形成了瘦肉型猪、肉奶牛、禽蛋、优质水果、肉蛋鸡、对虾、紫菜、海珍品及贝类等十几个规模大、连片发展的生产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均有一定影响。

  在第二产业内部,近年来,连云港市十分注重加大工业投入,全市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明显得到改观。到2003年末,全市工业企业总数已达3.49万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46个,较1984年增加10.5倍,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并以食品加工、化学工业、医药工业、电力工业、制盐工业及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为支柱工业体系,其中在全省占有一定影响的工业产品主要有磷矿石、原盐、纯碱、氨纶丝、化学原料药、化肥等。到2003年,连云港市全部工业总产值实现616.77亿元,分别相当于1979年

  和1984年的70.8倍和33.3倍。全市经济工业化程度达到32.5%,较1984年提高8.9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内部,连云港市交通通讯、商业流通、旅游服务及房地产开发等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势头。从运输方面看,连云港市港口、公路、机场等建设已形成规模,并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相当影响。其中,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端重要桥头堡的连云港港口,码头泊位已达36个,万吨级泊位26个,2003年完成吞吐量3752万吨,较1979年和1984年分别增长4.5倍和3.2倍,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0.11万标箱,较上年增长46.8%,在全国沿海城市中是发展最快的。作为全国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之一,连云港市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全市现有等级公路358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9公里,在全省位居前列。近年来,除时代超市、苏果超市、上海华联超市外,南京中百、苏宁连锁、宏图三胞、中德商业等相继进入连云港市,进一步优化了连云港市原有商业格局,繁荣了连云港市市场供应。

  200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63亿元,较1979年和1984年分别增长29倍和13.1倍。目前,连云港市国家级4A旅游景区已达3处,连云港之夏、《西游记》文化节等已成为连云港乃至江苏著名的旅游品牌,近几年来,连云港市接待旅游人数和实现旅游收入增幅连续居全省第一。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市新兴的房地产业、保险服务、信息咨询等行业日渐“羽毛丰满”,展翅奋飞,进一步拉动了连云港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5、从对外开放上看,连云港市对内联合热潮迭起,对外经济在探索中逐步走上加快发展的轨道。

  自对外开放以来,随着连云港市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连云港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日益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对外开放20年来,连云港市先后接待了来自日本、美国、法国、韩国及香港、台湾等约100个国家和地区客商近10万余人,并与世界上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贸易关系。从国内看,连云港市先后与全国几乎所有的省市及国家部委、近20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尤其与国家有关部委及“陆桥”沿线各省区的协作关系更是行动早、成效大。仅2003年,全市引进内资项目1260个,客方到位资金36.29亿元,较上年增长1.3倍。1984―2003年,全市签订利用外资项目2579项,实际利用外资达27.32亿美元,其中日本三得利、韩国LG、日本福泰克、法国罗盖特、美国杜邦、日本味之素等国际知名企业来连投资,明显的拉动了连云港市经济快速发展。自1984年国家批准建设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起,到目前连云港市已先后建立了10个市以上重点开发园区,其中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已基本具备封关运作条件。据统计,到2003年末,仅连云港开发区开发面积就达31平方公里,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5.13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25.1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2亿美元,完成财政收入6.00亿元。在近期对全省11个国家级开发区年度考核中,连云港市开发区排名第6位。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3年,全市已建立涉外管理和经营企业达800多家,涉及从业人员约7.0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比重超过1/5。2003年,连云港市实际利用外资达8.10亿美元,占开放以来累计利用外资的29.7%;完成进出口总值9.52亿美元,相当于1988年的159倍;全市经济外向化程度已达22.4%,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目前,连云港市的出口产品已遍布全球111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有近万人在外从事劳务合作,2003年实现劳务收入1.1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2%。

  6、从社会发展上看,连云港市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科技事业:据初步统计,到2003年,连云港市各类人才总量达20.15万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达11.82万人,约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5.7%,平均每年完成主要科研成果在100项以上,其中工业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达37%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则达45%。

  (2)教育事业:近年来,连云港市注重优化教育布局调整,协调发展各类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到2003年,全市已拥有各类大中专院校达22所,各类中学及技校、职校达220所,各类小学经过调整现有465所,学龄儿童入学率高达99.96%,全市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到100%,平均每年有数千人考上各类专业学校。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到2000年,连云港市现有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已超过初中水平,其中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教育人口为每万人253人,较1990年提高2.1倍;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为每万人987人,较1990上升54.2%;文盲率为10.2%,较1990年减少19.3个百分点。

  (3)文化宣传:据统计,全市城乡现有各类文化馆站达110个,公共图书馆藏书达76.43万册,较1984年净增约31万册。从宣传方面看,目前已发展成为报纸、广播、电视等现代化传播手段配套成龙的宣传体系。早在1986年,连云港市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就达到100%;在1989年,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也达到了100%。近几年,连云港市有线电视发展很快,有线电视台节目套数已发展到27套,乡镇有线电视连网率达100%,大大丰富了城乡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4)卫生体育:经过改革开放25年的发展,连云港市的卫生防疫事业已在机构、医疗技术、防疫工作等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2003年,全市卫生机构达790个,其中医院150个,分别相当于1979年的1.8倍和1.1倍;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达1.21万人,为1979年的1.6倍。特别是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几乎所有的乡镇都建有综合卫生院,保障了广大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健康发展。从体育方面来看,连云港市也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全市从事体育锻炼的人口已达42%,在全省各市中位居前列。1983―2003年累计,全市共获省及省以上奖牌达1778枚,其中金牌597枚,并为国家培养了数名有影响的优秀骨干运动员,为祖国的体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5)服务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连云港市的各项服务事业经过改革开放25年的建设已日趋完善,并达到了一定水平,尤其金融、保险、仓储、旅游等已成为发展连云港市经济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到2003年,连云港市的各类金融保险机构已达近1000个,从业人员已达近万人,已开展的保险种类涉及城乡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目前,全市仅外贸仓储机构就约50家,一次性存储能力可达近20万吨。从旅游服务方面来看,连云港市目前接待能力可达20万人以上,到2003年,全市定点旅游宾馆、饭店达51家,可以较好地为来连从事商贸、文化交流及旅游考察的中外宾客提供满意的配套服务。

  7、从城市变化上看,昨日寂静的“小县城”、“小渔港”已初步崛起为较有影响较为现代化的旅游开放城市。

  在改革开放初期,连云港市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建设破旧,留给外人的感觉甚至不如好一些的县城。改革以来,特别是对外开放以来,连云港市城市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城市改造速度明显加快。据初步统计,1984年到2003年间,连云港市用于第三产业方面的投资累计达427亿元,占同期全部投资比重达到近40%,特别是近三年,连云港市城市建设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其中新区建设、旧城改造、道桥广场、公用设施、园林绿化及景区开发等力度全面加强,极大促进了连云港市的城市发展进程。

  据调查,到2003年末,连云港市市区建成区面积已达62.59平方公里,相当于1984年的2.4倍;城市供水能力达37.9吨/日,相当于1984年的4.1倍。目前,连云港市4县县城建城区累计达45平方公里,相当于1994年市区建设规模。全市现有92个城镇或集镇,其中已批准为建制镇的达56个,平均每8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小城镇,按建制镇计算,连云港市城镇密度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03年,连云港市城市化水平达36.7%,较2000年提高8.5个百分点。

  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资料,按市区非农业人口划分,在2001年连云港市就已跻身全国大城市行列。到2003年,连云港市城市规模在全国660多座城市中位次已由开放前的110位之后,提高到目前的93位,在江苏13个省辖市中列盐城及宿迁等市之前。目前,连云港市是全国新创建的国家重点旅游城市,是《全国海洋开发规划》中的三大特殊开发区域,并在《中国21世纪议程》规划中作为重要的国际性大港而优先重点建设,标志着连云港市已开始全力地向连接太平洋国家与中亚乃至欧洲地区的国际性大港口城市迈进。

  8、从人民生活上看,连云港市城乡居民生活已经初步实现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主要物资消费已由“量”的满足明显转向“质”的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实行进一步对外开放以来,连云港市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可以说是“蒸蒸日上”。据统计,到2003年,连云港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782元(新口径),较1979年增长近29倍,较1984年增长12倍;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突破万元,达11262元,较1979年增长近22倍,较1984年增长12.1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39元,较1979年增长近27倍,较1984年增长5.8倍。也就是说,在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市城乡居民生活是“年年跨上新台阶”。

  自1992年以来,特别是近5年来,连云港市城乡居民生活在连续有“新的突破”的同时,确实较明显地呈现向“高级化”变动的趋势。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四个突出特点:

  (1)第一个特点是,消费水平由“温饱型”向“宽裕型”转变。其中最明显的标志是“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恩格尔系数是指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比重,其系数越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越好。据调查,多年来,连云港市城乡居民花在“食”上的钱一直占总消费的一半以上,其中1984年城市居民达56.8%,而农村居民则接近60%。进入90年代后,这一比重不断下降,到2003年,城市居民达到36.0%,农村居民则为47.7%,较1984年分别低20.8个和近12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变化,其标志着连云港市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已确实发生了“质”的飞跃。

  (2)第二个特点是,消费档次由“普通型”向“高级型”转变。特别是在住房和用品方面表现特别明显。其中住房特点是:房子越住越宽敞、越住越高档、装修越来越漂亮。据统计,到2003年,连云港市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23.04和22.5平方米,分别相当于1984年3.9倍和1.7倍,其中有近10%的城乡居民家庭已拥有2套住房。从用品方面看,更是普及快、更新快。尤其近几年来,人们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已完成了一个由低级讲“实用”向高级讲“享受”的发展过程。其中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早已成为普通居民家庭必备的生活用品,电话、手机等更是普及迅速,电脑及私家车等也已进入普通百姓家。据调查,到2003年末,连云港市移动电话家庭普及率是:城市78%,农村22%;电脑普及率是:城市家庭为20.5%,农村家庭约达1%。全市民用汽车总量为4.33万台,其中私家车达1.38万台,较上年增长31.7%。

  (3)第三个特点是,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特别突出体现在文化教育方面。据统计,2003年,连云港市城市居民家庭文化教育支出占全部家庭支出的比重已达16.5%,其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则达54.1%。从农村来看,用于文化教育支出比重也达到16.3%,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连云港市城乡生活质量切实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确实在加速向“发展型”方面转变,这基本反映了人们消费欲望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或也可以说,连云港市当前居民的“消费发展”正由“物质型”转向“精神型”。

  (4)第四个特点是,消费领域由“狭窄型”向“宽广型”转变。随着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连云港市城乡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增加明显,昔日那种“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的“寒酸相”日见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跟着感觉走”、“潇洒走一回”,消费领域明显“放宽”。特别是随着连云港市各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连云港市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空前提高,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已初步得到缓解和解除,“敢于随意消费”、“能够随意消费”的家庭已是大有人在。“即兴消费”、“舒舒服服享受生活每一天”,已成为连云港市一些先富裕起来的居民家庭新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追求。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的25年,也是连云港市人民凯歌壮行的25年。25年来,连云港市国民经济、社会事业以及人民生活飞跃式发展将作为历史的档案,永远留存在连云港市的历史长河中,她将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当然,连云港市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比较突出,有的方面甚至相当严重。其中主要问题有:经济发展不快、收入增长趋缓、分配不公加剧、就业压力增强、贫困家庭增多以及腐败问题突出等等,这些均有待在继续深化改革中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及有效对策加以改变。我们相信,经过25年奋进历程的锤炼,经过25年巨大变化的拉动,伴随着祖国继续深化改革和开放的大潮,连云港市的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将会发展的更快、更高,“处太平盛世,过富足生活”,广大城乡普通百姓明天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而辉煌。

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打 印    关 闭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list_info_D1
list_info_D2
更多>>专题推荐
关于6300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版权信息 | 法律顾问
客户服务:6300@6300.net 服务热线:0754-88363699 商事QQ:1594591502
工程机械信息网 Copyright[c]1999-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汕头市九鼎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045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