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以及中亚是“一带一路”的重点区域
中东欧和中亚地区是连接中国与西欧发达经济体的“枢纽地带”,也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区域。之所以称之为重点区域,除了区位优势外,还往往具有多边主义和制度主义的机制保障。
“16+1机制”是继中国-东盟“10+1机制”之后中国打造的又一成功合作机制。“16+1机制”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结合不是在“瓦解欧洲”,而是在“支持欧洲”。对此,到访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有识之士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当前,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投资额仅占中国对欧盟投资额的2%,这表明双方之间的投资合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亚各国宝贵的组织与制度财富。今年是上合组织成立15周年,塔什干峰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就是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的推进和落实,将进一步强化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发展属性,而这正是上合组织成员国所乐见的。上海合作组织6个成员国和5个观察员国都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有古丝绸之路的记忆与脉络,也有推动“一带一路”落实、加强本国发展战略同之对接的强烈意愿。
习主席此次到访的三个欧亚国家,不仅坚持对华友好,也是具有“杠杆效应”的国家,可以通过双边合作打造“一带一路”合作的典范,从而带动整个区域合作。其中,塞尔维亚是西欧、中欧、东欧,以及近东和中东之间的“桥梁”和交叉路口;波兰是欧洲的“十字路口”,也是“琥珀之路”和“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中亚中央,被其他中亚四国所包围,从土库曼斯坦到中国的天然气管道经过乌兹别克斯坦。中国同三国开展的合作项目,都具有区域辐射效应,将使周边国家从中获益。
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加强各国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有助于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区域以及亚非欧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上世纪90年代初,在前南斯拉夫专家的支持下,山东建起了第一条济南到青岛的高速公路。现在,快速发展的山东高速集团又带着更先进的技术来“反哺”塞尔维亚,帮助当地建设E763高速公路。多条中欧班列,或途经波兰,或将欧洲的终点站设在了波兰。比如,长达9800多公里的“蓉欧快铁”从中国成都始发,终点就在波兰的第二大城市罗兹。截至目前,中欧班列除蓉欧线外,还有苏满欧、渝新欧、汉欧、郑欧、义新欧等多条铁路货运线路抵达或经过波兰。
经贸与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攻方向。加强贸易和投资机制建设,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可以整合欧洲先进技术优势、中国产能优势、重点国家区位优势,打造新的贸易中心和经济增长极。目前,在乌经营的中国企业已超过600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吉扎克工业园、鹏盛工业园和金昇纺织工业园区等中乌合作园区正成为乌兹别克斯坦的新风景。
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通心工程。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民心相通,需要夯实民意和社会基础。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丝路论坛、智库合作、联合考古等项目,将使“一带一路”建设更具艺术气质、文化底蕴、思想魅力。
供需两侧精准对接的项目是“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的基础是务实合作,务实合作来自于供需两侧的精准对接。例如,“再工业化”是塞尔维亚的需求重点。塞尔维亚基础设施百废待兴,500多家企业因为缺少技术和资金,面临私有化与转型压力,而中塞产能合作将有利于中国的资金、产品更顺畅地进入塞尔维亚市场,助力塞尔维亚经济发展。同时,中塞两国的合作也有助于中国的资金和产品进入欧洲市场。
“农产品打入中国市场”是波兰的需求重点。作为欧洲食品加工行业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波兰有着一长串引以为傲的出口食品清单,但鲜少能打入中国市场。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四大食品市场,年食品销售额约为1000亿欧元。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对高质量的食品的需求量正在变得越来越大,这为波兰农产品以及中小食品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可能性。
由中铁隧道集团承建的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是中乌“一带一路”合作的早期成果。该隧道全长19.2公里,于6月22日正式通车,为“中亚第一长隧道”,改变了乌境内运输需绕道他国的窘境,对于乌兹别克斯坦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和对外联通有着重要意义。卡姆奇克隧道采用“中国技术”,按照“中国标准”建设,创造了“中国速度”,是“一带一路”的标杆项目。
“一带一路”既要赢得市场,更要赢得民心。针对“一带一路”的未来发展重点,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时,特别提到要建设“四个丝路”,为“一带一路”的精准发力指明了方向:着力深化环保合作,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着力深化医疗卫生合作,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着力深化人才培养合作,携手打造“智力丝绸之路”;着力深化安保合作,携手打造“和平丝绸之路”。从历史角度观察,在世界经济与政治遭遇波折时,“一带一路”给予沿线民众的不仅是红利,也有国际社会最稀缺的信心。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