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出炉后,市场对于央行降息的预期日益强烈。11月18日,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大幅走低96基点,降息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决策部门并未急于采取行动,在市场预期的几个降息时间窗口,央行均按兵不动。观察人士认为,“降息之靴”迟迟不落,可能出于三方面考虑。
其一,为国内资源价格改革和深层次改革作铺垫。目前我国通胀压力大为缓解,经济结构调整的空间、时间窗口出现,决策层可能考虑择机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
近几年,资源价格改革的呼声一直很高,但由于2005年以来,国际市场上资源价格一路飙升,使得我国通胀压力增大,价格改革随之延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上资源价格大幅跳水,国内资源价格改革迎来较好机遇。众所周知,我国水、电、油、煤、粮食等方面的价格明显低于国际水平。假设与有关专家的建议和预测一致,国家在当前适时推出价格改革,而央行同时大幅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向市场投入大量流动性,一段时间之后,价格改革和流动性泛滥两股力量不无导致通胀形势失控的可能。
当前,央行迟迟不推出降息政策,可能是出于配合整体经济改革的考虑,保持利率在合理有效水平,为较长时期保持价格水平稳定奠定基础。
其二,防滞胀。随着美欧金融部门去杠杆化,生产者和消费者信心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我国的通胀压力明显缓解,经济增速也出现下滑。面对这一新情况,“防通缩”理应成为央行的当务之急,不过央行在今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近期要防止通货紧缩,在长期要防止通货膨胀。”可见,央行对于长期的通胀形势,保持谨慎态度。
事实上,央行可能更担心滞胀局面的出现。首先,世界经济难以在短期内复苏。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第三季度已开始萎缩,其他经济体增长前景也将持续黯淡。如果全球经济衰退,中国恐怕也难以独善其身。目前,研究机构普遍预测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将在9.5%左右,2009年将面临保“8%”的局面。其次,由于国际上大规模金融救援计划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未来可能转化为通胀压力,使得2009年价格上行风险加大。
可以说,2009年经济增速下降和物价上行压力都是央行需要考虑的因素,滞胀局面当然是央行最不愿意看到的。为避免这一局面的出现,把握好货币政策的节奏和力度至关重要。控制物价是央行的要务,保增长也是货币政策目标之一,不过从“流动性陷阱”的角度来看,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可能更为有效。当前我国银行间流动性并不缺乏,在银行惜贷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的背景下,通过降低利率和准备金率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可能并不明显,反而会引发流动性再度泛滥,央行自然需要保持适当谨慎。
其三,观察前期政策效果。在国际金融动荡加剧的形势下,我国央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释放“保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由于从货币政策操作到对价格和产出等宏观变量产生影响,需要经历复杂的传导链条,因此,货币政策发挥效果一般存在时滞。这意味着货币政策需要有“前瞻性”,避免可能出现的过度调控。这样一来,在9月和10月持续密集的政策出台之后,央行保持适当的慎重可以理解。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