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欧洲一些人士交谈时,他们经常流露出对中国巨大市场的羡慕与欣赏,说这是实现规模经济的最佳场所。他们对规模经济蕴藏的巨大商机,表现出了异常的关注。
经济学认为,经济的规模是促使产品和服务成本下降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都十分灵验。不过,在现有的世界经济秩序下,在一个狭小的市场上实现规模经济成为一个难题。因为这需要打破既有的秩序,需要投资的规模、组织的规模和市场的规模作为支持。对于风险颇大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例如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开发。世界上许多汽车生产厂商,都已历时多年开发出了各种新能源发动机技术,虽说没有革命性的突破,但有些证明已经具有许多优势,特别是在环保节能方面。然而,许多新能源汽车却因采用了新技术而面临技术和市场风险。由于初始销量低、产量低,新能源汽车不得不应对成本昂贵问题,无法很快被竞争分割而成的市场普遍接受,普及推广起来难,消费者认知度也低,这就致使许多新能源汽车叫好不叫座。同样,风能发电、太阳能光伏电池等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某些新的服务模式的推广,最初也都会面临类似的尴尬。
但是,如果一个市场本身规模巨大,或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和营销来整合成一个巨大的市场,那么,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就会跨越市场的狭小门槛,尽显其技术优势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如此,新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也就不再是难题了。
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经济管理层甚至政治家们一直都在绞尽脑汁,设法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欧盟的单一市场,以及目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区域经济合作就是活生生的例证。从微观经济角度看,例证就更多了,除了某些瞄准特定客户的高档奢侈品以外,几乎每个新产品的开发者都希望尽快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在利用规模经济杠杆推广新技术的过程中,不惜动用国家力量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大型客机的研发生产、核电与高速火车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先以国家为主要客户,运用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之后才被广大客户所认识,继而走向国际市场。
近年来,世界500强中有许多将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显然不乏此类考量。以前,这些企业的市场目标一般只是先瞄准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一小部分客户,经过多年试产后才投入大规模的量产。而如今,在设计之初,他们就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市场上规模经济的作用和意义。这就是为何一些在发达国家难以推广和运用的新技术反而可以在中国大显身手的原因。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