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国企为代表的部分用户仍然缺乏采用国产装备的积极性。”在1月28日举行的中国装备工业自主创新高层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进行专题演讲时,将用户偏爱国外设备而冷淡国产设备列为制约装备制造业振兴的主要因素之一。
变相进口国产化率成了数字游戏
毫无疑问,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应该是全面振兴,其核心则是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和高技术装备的振兴。然而恰恰是这些技术装备,构成了进口装备的主要部分。在这些装备的进口中,部分国家重点工程成了主要买家,国有垄断行业成了进口的主力军。
张国宝在演讲中,再次提到了国产装备的使用问题。他说,近年来,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以后,开发出许多新产品,但往往因为没有依托工程而得不到验证。国内用户以没有运行业绩为由,剥夺投标资格。不少产品,即便是国内已经具备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也不低,但用户却仍以各种借口拒绝使用,人为设置各种障碍,提高国产装备进入市场的门槛。有的用户甚至以自主设备非国际名牌为由,把自主国产品牌拒之门外,或刻意压低国产设备在投标中的得分。这种歧视性的评标标准,使国产设备的价格优势难以发挥。
张国宝说,为规避不支持国产设备的嫌疑,近来采用变相进口和隐性进口,已经成为部分用户排斥国产设备的重要途径。他们或者通过合资企业子公司大量进口零部件,借所谓的“本土化”来说话,或虽然将设备交由国内企业供货,却利用现有制造业残酷竞争的态势,确立了不对等的合作关系,在合同中限定设备的核心零部件必须进口。而制造企业迫于生计,也不得不接受——实际上等于用户企业让供货商替其进口。张国宝列举某核电站进口国外设备的情况说,工程总用汇达到8.86亿美元,其中由业主直接进口5.82亿美元,通过设备制造单位进口3.04亿美元。
变相进口的结果是,国产化率提高了,但国产化率却成了数字游戏。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柳百成认为,国内重大装备的采购或引进,不能任由用户盲目跟踪国际先进水平。不能国外有什么新装备,我们就买什么新装备。演讲中,柳百成还具体提出了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揽子”对策和措施,即:建立国务院的综合管理和协调机制;建立举国协同的技术创新体制;制定重点领域装备技术政策和自主创新路线图;规范外资并购政策,保护关系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点及关键产业;重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弘扬自主创新的民族自强精神。
调控机制不健全 政策落实困难
张国宝认为,在振兴装备制造业中,目前的政府调控机制尚不健全。他说,重大技术装备大都是单件、小批量、专用性很强的产品。这些产品前期投入大,制造周期长,都用于国家重大工程。由于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单纯依靠市场手段调节存在很大缺陷。根据国际经验和以往的做法,在确定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当中,政府部门加强组织协调十分重要。
张国宝特别提到了1983年国家曾设立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一事,认为其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他说:“当前在推进这项工作中,协调工作量和难度很大。依靠现有的组织力量,对于很多问题仍然有心无力。还有,就是认识和政策环境的不到位。历史上工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当中,都对装备制造等行业发展制定了优惠政策和措施,给予鼎力支持,而国内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持政策相对不足。近期,为了鼓励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但目前看,虽然大的方向已经确定,但部分政策措施具体落实起来仍很困难。”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