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提升职工素质,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张德进想了很多方法。如积极争取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包括申报专利,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推进知识管理。
在张德进看来,技术创新能力不仅局限于研发部门的人员,它实际上是一个广泛的,甚至是全员的工作。
“现在很多企业,有的技术并不落后,设备硬件在国际上都是先进的。这样的企业同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主要在管理上”。张德进的话一语中的。为此,在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近几年,安叉也开始实施管理创新,其从宏观上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做自评、自检,反思自身在宏观、战略、市场、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将卓越绩效模式列入年度方针工作计划里。
在管理创新中,典型带动、技术传承是安叉集团的一个重要传统和特色,其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制定导师带徒计划,选拔理论功底深、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培训导师,对新员工实行传、帮、带。例如:公司董慧同志自1994年进厂以来,通过多年的努力,练就过硬本领,2006年,即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她立足岗位,把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实践经验,传授给新员工,用自己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言传身教新员工。导师传帮带已经成为公司培养新员工快速成才的关键做法。
软实力助合力硬升级
安叉集团以技术创新为先导,积极承担国家级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计划项目等,并参与主导了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截至目前,安叉集团已组织制订了本行业国家和行业标准25项,其中13项是主持修订的,涵盖叉车行业的基本标准;安叉集团已拥有授权专利414件,其中发明专利21件,实用新型专利338件,外观专利55件。
安叉集团的精益生产和信息化建设同样进展迅速。其精益推进从点到面上,并进一步计划推进到体的层面。公司建立了46条柔性自动化生产线或加工单元(其中关键零部件制造数控化率达87%以上),从下料、金加工、焊接、涂装到装配,已经形成了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离散制造特点的柔性制造体系。同时,通过对过程产品的全程检验控制、工艺纪律考核、质量控制点、整机评审、故障模式分析等措施,确保职工在整个过程中密切协同配合,通过先进的制造、检测和试验能力及庞大健全的服务体系维护产品质量、品牌与信誉度。实现从精益生产、到精益管理,再到精益企业的飞跃。
张德进说,2009年,安叉开始考虑集团化的集成,努力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全流程的信息化“三流合一”。目前,安叉广东公司、安徽公司已经上线,今年还要上四家公司。安叉全国一级的内销公司有23家,计划今年上线6~8家,明年全部上线。整个集团化的集成在明年年底基本完成。这对职工来说无疑提供了更加便利和高效的工作环境。
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而企业的主体就是职工。事实证明,对人投资的投入产出比最高。正是在尊重人、培养人的基础上,安叉职工成为安叉集团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在市场竞争中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