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存在问题
经济效益下滑 钢企生产经营困难加剧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品种质量明显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
与工业整体情况相似,我国钢铁工业虽已迈入大国行列,但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导致近两年钢材市场价格大幅下降,钢铁行业经济效益急剧下滑。2013年比2011年,钢铁协会会员企业钢材销售结算价格下降1026元/吨,在钢材价格下降和原料价格上涨的双重挤压下,钢铁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王晓齐分析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钢铁产能过剩矛盾,产量大,供需结构不协调,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同时并存;二是产业集中度低,企业数量多,分散,利益诉求差异,难以有效实现行业自律;三是铁矿石供需及价格失衡,增大了钢铁企业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四是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以及企业转变粗放式发展方式与企业发展理念、发展战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钢铁产能过剩矛盾和主要原料价格高位是主要诱因,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王晓齐说。
中钢协指出,后期钢铁行业依然需要重点关注产能释放、铁矿石价格等热点问题。
产能方面,国内钢铁生产仍保持较高水平。5月份全国粗钢日产量达到227.19万吨,虽环比小幅回落,但仍是历史第二高的日产水平。在钢铁需求形势未明显好转的情况下,钢铁生产保持较高水平,不利于缓解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
今年前四个月,我国铁矿石进口均价124美元/吨,同比下降12美元/吨;同期炼焦煤进口价为118美元/吨,同比下跌25美元/吨。今年以来,原燃料价格下跌消化了大部分钢材价格下跌造成的减利因素,但是钢铁企业并没有享受到原燃料降价带来的利益,而是把实惠传递到了下游行业。
不过,据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监测,5月末CIOPI进口铁矿石(62%品位干基粉矿)价格环比下降12.41%,但海关实际进口铁矿石到岸价格仍达110.2美元/吨,环比仅下降4.1美元/吨,降幅为3.59%,后期进口铁矿石价格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尽管面临的问题不少,但是今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还是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一是企业改革创新出现前所未有的深化,二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进一步树立,三是企业新冶炼项目投入减少,四是涌现出宝钢、沙钢、兴澄特钢、太钢不锈钢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批优秀企业,代表着中国钢铁工业转型发展的方向。
C 展 望
面临低位盘整 钢价反弹动力不足
世界银行6月份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将增长2.8%,比去年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但预计中国增长7.6%,比上年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是2009年以来的最低增长水平。
产 量:“挑战”9亿吨
业内分析认为,如果下半年钢材行情持续低迷,钢铁企业亏损增加,全年粗钢产量将不超过8.2亿吨,比上年增长3%左右,低速增长格局不会改变。但如果下半年钢材行情回升,钢铁企业扭亏为盈,势必促进钢铁产能更多释放。在这种情形下,全年粗钢产量有可能达到或接近8.5亿吨,增幅超过4%,呈现中速增长态势。如果加上未纳入统计的产量,2014年中国粗钢实际产量将会更多,有可能接近9亿吨。
钢 价:延续波动下行
由于国内钢材市场需求增长缓慢,但钢铁生产仍保持高水平,钢材社会库存持续下降,后期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状况不会有明显改观,预计钢材价格大幅回升难度较大,仍将呈低位波动的运行态势。尤其是近期,随着盛夏需求淡季的到来,加之年中钢贸商进入集中还贷期,资金链条更加紧绷,钢材市场继续面临低位盘整,钢材价格反弹动力不足。
需 求:有望“稳增长”
总体来看,我国外需形势较为平稳,但国内经济仍承受下行压力。为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实现稳增长目标,近期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微刺激、点调控政策措施,5月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和企稳迹象逐渐增多,政策措施效果初步显现。后期随着定向降准、加大棚户区改造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稳增长措施陆续落实,钢材需求会有所增加。
陈克新认为,受到今年4月份后决策部门密集出台稳增长举措,以及今后继续增强刺激力度的影响,下半年国内钢材需求状况好于上半年,增长幅度将超过3%。“由于投资成为经济稳增长的侧重点与扩内需关键,下半年投资增速有望提高,新开工项目有所增加,因此建筑用钢材需求好转的速度可能更快一些。”陈克新说。
出口方面,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出口成本继续下降,以及国家促进出口政策效应的释放,下半年中国钢材出口将保持较高水平,预计全年出口钢材折算粗钢超过8000万吨,增幅在15%以上,消化国内粗钢产量的一成左右。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下半年中国钢材需求形势将趋向好转,而非恶化,全年粗钢需求(含直接出口)将超过8亿吨,比上年增长5%左右。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