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末的中国货币数据带来了一点惊讶:货币收紧程度比预期高,令人关注对宏观经济特别是GDP增长的影响。
广义(M2)及狭义(M1)货币于三月底增幅分别为12.1%及5.4%,前者还低于今年目标的13%,比头两个月的约13%再明显下跌。M1增幅远低于M2的则已是近月常态,反映资金需求放慢。首季外汇储备增加1300亿美元至季末的3.95万亿,显示资金仍在流入,故走资并非货币收紧的主要原因。
首季人民币贷款新增3.01万亿元,同比多增近2600亿元,故收紧未算严厉。
从社会融资数据看收紧力度则强得多。融资额为5.6万亿元,同比少5612亿近一成。其中信託贷款增2802亿,同比少5442亿,未贴现银行票增5592亿,少1114亿,企业债净增3846亿,少3727亿,反映在打压影子银行及市场信用紧缩下,一些融资渠道出现萎缩。
除银行信贷外,只有委託贷款及股票集资同比多增。这些情况显示,货币收紧不单是总量上的,还有结构上的;两者正同步进行。如果从步伐来看,头两个月已有明显收紧,到三月力度更大。该月银行的人民币贷款增1.05万亿元,同比少124亿;社会融资2.07万亿少4794亿。
这情况显示在经济放缓下当局收紧并未手软,为了去槓桿化及降低金融风险不怕增长有短期放缓。由此可见当局不会急于以货币放宽来刺激经济。另方面当局却可採取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的手段,如之前推出的三招来起刺激作用。
这与欧美日等发达国靠量宽来刺激的做法不同,但效果好得多。这还表示中国可一面去槓桿化另一面推动增长,两者并行不悖没有矛盾,否定了中国会因债务高而走向硬?陆的“崩溃论”观点。
与货币收紧相关的融资结构调整也值得留意,由此可察见今后金融业发展的路向。
首先是银行本外币贷款的比重佔社会融资逾61%,同比回升9.5个百分点,其他贷款如委託、信託及未贴现银行票据等三项共佔总融资额只近28%,特别是信託贷款的比重大幅回落8.4个百分点至5%。这可能是因在强化监管下贷款“弃暗投明”,由影子银行转回正式银行,由表外业务移回表内。
此外,通过证券发行的直接融资表现各异:企业债券佔6.9%降5.4个百分点,而股市集资佔1.7%升0.7个百分点。债务因出现违约而表现下滑,反而股市集资因再批IPO及开放优先股等措施而上升,但是直接融资比重仍然偏小。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