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在近日召开的经济形势运行会上预测,2013年机械工业产销增速约12%,行业总体呈现缓慢回升、温和增长及平稳发展态势。其中,与消费、信息化、自动化等关系密切的行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典型的投资类产品行业。
展望2014年,蔡惟慈表示,机械行业景气度既不乐观,也不悲观,总体需求仍将偏紧,行业发展将维持“平稳”的主基调。预计产销增幅大体在10%~15%之间;利润增幅约10%;出口创汇增幅在5%~8%之间。与此同时,行业利润率下降仍需全行业高度关注,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需求偏紧 机械工业将延续“平稳”主基调
2013,结构调整见成效
总体来看,2013年我国机械工业实现了温和增长。去年前11个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0.7%,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9.7%)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8.2%)提高2.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8.3万亿元,同比增长13.46%;实现利润总额12150亿元,同比增长15.68%,高于全国工业2.51个百分点;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6096亿美元,同比增长2.94%,累计实现贸易顺差661.27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5万亿元,同比增长17.45%,低于全部制造业和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
在统计的64种主要产品中,累计同比增长的有40种,占62.5%。主要产品汽车2013年1~12月生产达2211.68万辆,销售2198.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76%和13.87%,增速大大超出去年初预计。与此同时,发电设备、金属切割机床、工程机械及矿山、空分设备等重要产品产量仍在下降。
在行业产销平稳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继续向预期方向调整。与消费、信息化、自动化等关系密切的行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典型的投资类产品行业,总量比重最大的汽车去年以来增速较快,是助推机械工业增速回升的主要行业。从区域发展看,中西部地区发展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发展快于全行业平均速度。
值得肯定的是,机械工业创新驱动、两化融合、绿色发展取得了新进展。在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许多企业通过发展高端产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高端装备自主化开始向纵深领域推进,如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的出线装置、高压绝缘套管等关键零部件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正在改变,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在航空和汽车领域的应用有所突破。
其中,以潍柴、东电等为代表的行业排头兵企业,越来越重视创新能力建设,研发试验室建设投入力度明显加大。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改造快速升温,促进了生产效率、加工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成为机械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产业集聚不断升级,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产业链不断延长。
需要警惕的是,在需求趋缓、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价格下行压力下,全行业利润率同比下降。进入“十二五”以来,机械工业利润率由“十一五”末的2010年的8.38%(年报数)的历史高点,下降至2013年1~11月的6.65%(快报数)。
对此,蔡惟慈表示,利润率的下降趋势比利润增幅下行的影响更为深远,说明机械工业仍未真正摆脱困境,仍未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行业转型升级步伐还须加快,还须更努力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
2014,景气度不温不火
从2014年机械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看,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利用倒逼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机械工业运行仍将面临需求偏弱的局面,行业增长面临的压力仍然很大。
但是,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看,2014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仍具备保持总体平稳的基本条件,将延续2013年的平稳运行趋势。同时,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将创造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空间。
从国际方面看,市场正在缓慢复苏。鉴于我国机械工业有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尤其是民营机械企业近年来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这一势头将有力地推动机械工业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因此,中机联认为,对明后年机械产品出口温和增长可以抱有谨慎乐观的预期。
具体来看,2014年机械行业景气度既不乐观,也不悲观。预计行业发展仍将维持“平稳”的主基调。市场新增需求将低位趋稳。
从各行业发展看,预计2014年常规发电设备、冶金矿山设备、重型机械、普通机床等行业将继续处于需求低迷状态;高档机床、机器人及自动生产线需求将上扬;工程机械市场将有所回暖,由大起大落逐渐回归正常;汽车和农机产销增速将逐渐回落,但大型高端农机产品市场仍将较旺。
蔡惟慈提醒企业,从表象看,机械工业近两年的颓势是因为需求不旺,产能过剩,但这仅是表层原因,更深、也更本质的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但行业发展模式并未能随之而变化。
他认为,在“买方市场”下,能否满足用户不断提高、日益多样化的要求,已经成为衡量产品“好坏”的惟一标准,也成为设备制造企业能否得到用户认可、最终争得稀缺订单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要想提高竞争力,必须由追求“规模效益”向追求“稀缺性效益”转型。也就是说,机械企业必须由全力追求众多同行都能生产的产品的“规模效益”转向千方百计地获取以企业自身独特优势为支撑的“稀缺性效益”。
具体来看,机械企业必须转变外延扩张的习惯思维,致力于培育自身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重视试验条件建设和人力资源投入,提高产品和工艺的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追求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和国际化,提高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管理的精益水平。
“归根结底,应对进入‘十二五’以来的严峻挑战,机械企业要更自觉地实施‘主攻高端、夯实基础、创新驱动、两化融合、绿色为先’这五大战略。”蔡惟慈强调。
针对机械产品出口增幅下滑问题,蔡惟慈建议,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机械产品对外出口中遇到的困难。贸易保护主义、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等诸多困难正在快速削弱我国机械工业的竞争力。鉴于机械工业是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升级的主要支撑,建议相关部门运用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支持机械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