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出台的《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得到了国资委[微博]与中央企业的积极响应和落实。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微博]主任张毅在沈阳参加“东北振兴央企辽宁行”时表示,东北振兴战略已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中央企业要紧紧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机遇,发挥排头兵和主力军作用,顺势而为,借势发展。
辽宁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急先锋”。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目前,在辽宁的中央企业及所属企业有1751户,资产达2万亿元,占辽宁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额的47%,在岗职工约70万人,2013年营业收入为1.7万亿元。中央企业在辽宁已经签署协定和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有91个,在谈项目82个,达成合作意向的项目183个,共涉及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辽宁省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项目有望在未来三年内相继实施。
目前,中央企业在辽宁投资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石化、冶金、航空、装备制造以及农产品(11.13, 0.07, 0.63%)加工等辽宁的优势领域。如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将投入超过60亿元推进华能大连热电(8.60, 0.14, 1.65%)二期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中粮集团公司正在推进建设大连国际(7.75, -0.03, -0.39%)粮食物流中心、营口年产100万吨白糖等一系列项目,总投资130亿元。
记者了解到,随着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国资委多次在东北地区组织央地对接合作。从2003年到2013年的十年间,中央企业在东北地区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近2万亿元,积极推动了东北振兴。
“国资委将组织中央企业进一步加强与东北地区的战略合作,参与地方企业的兼并重组,支持东北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推动中央企业做‘走出去’的领头羊,与东北地方企业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张毅说。
对此,多家中央企业纷纷表示愿意参与到新一轮的东北振兴中来。
中国有色集团副总经理严弟勇表示,中国有色集团与辽宁省的合作时间久远、基础扎实、成果显著。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指引下,未来中国有色集团愿意积极投身到辽宁经济建设中,不断开创互利共赢的合作新局面。
中国中冶(2.24, -0.01, -0.44%)董事长、党委书记国文清表示,中冶集团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在辽宁省的发展,近年来在冶金钢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方面更是取得了辉煌业绩。希望双方能够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合作。
“中央企业的发展对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此次央企再次加强与地方经济的合作,不仅有利于优化央企自身的产业布局,提高竞争力,也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国资委内部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东北地区振兴会有一个很重要的央企介入的过程。未来两三年内,中央企业在东北地区的投资有望达到万亿元,这将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催化剂。”
据悉,截至2013年,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在东北地区共有3183户企,资产总额4.5万亿元,职工人数174.8万人,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积累问题也较多,难度很大,亟须在改革中破解难题。”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去年以来,东北三省地区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增大,经济增速放缓。今年上半年,除了辽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实现7.2%、尚在合理区间的下限外,黑龙江、吉林经济增速都较为缓慢,出现了增速放缓、后劲乏力的新动态。
在李锦看来,东北三省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这一地区的央企长期存在着结构单一、长期亏损、包袱沉重、活力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以行业结构为例,与其他省份有所区别的是,东北三省金融基础十分薄弱,央企中大部分均为传统行业。其中,电力、公用事业(1758.980, 3.77, 0.21%)、钢铁、机械、交通运输四大行业总资产合计达到6381亿,占据东北三省所有上市公司资产总值的50%。随着央企赢利能力的走弱,东北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下滑趋势。
“从这个角度来讲,此次东北再振兴的规划政策,表明东北的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了向改革要红利的阶段。”李锦说。
鞍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广宁日前表示,鞍钢集团坚持依靠自己的力量,以钢铁般意志打响扭亏增效、转型升级攻坚战,并取得了成效。此次中央各方对鞍钢的支持与帮助,更是增强了全体鞍钢人战胜困难的信心,鞍钢一定会继续努力,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集团扭亏为盈。
上述国资委人士对记者指出,此次“东北振兴央企辽宁行”吸引了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微博]、中国移动[微博]、国家电网[微博]等在内的63家中央企业参与,央企与辽宁各市和有关地方企业分头举行了项目对接,这对辽宁地区央企发展以及经济建设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相信以后肯定会有“东北振兴央企吉林行”、 “东北振兴央企黑龙江行”,越来越多的央企会参与到振兴东北的行动中来。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